石墨

学习力提高,很多人都在抱怨知识实在是太多

发布时间:2023/1/30 19:40:48   

构建知识树

知道了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知识在整个知识树上处于什么位置之后,就要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树了。

这个过程最关键的不是大而全,而是快而准,因此必要的知识管理工具、最好的知识获取平台、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而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

1知识仓鼠

我的学习习惯是早上学习30分钟的美食类知识,然后在洗漱、早餐、通勤的时间学习主食类知识,甜点是作为工作间隙的调节。而晚上临睡觉之前是回顾时间,也是果蔬类学习的重点时刻。

这个计划的重点在于在两点:

复习;记录。

我的记忆力并不算好,所以我对于重复一向很重视,但每天我们都接触大量的信息,到了晚上该复习的时候,甚至连今天接触过什么信息都已经忘的一干二净了,那就更别说去回顾具体的内容了。

所以,对于当天所接收到的信息,都需要有一个记录的动作,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需要记录。这就要去判断一个信息的价值,不仅仅是当前有没有用,还要看它可能会有什么应用场景,这个应用场景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的可能性有多大,可能性越大,价值就越高,就越值得被收藏。

在选择记录工具上,彭小六重点介绍了印象笔记和扫描全能王,前者用于多平台、多终端同步信息,后者则可以将纸质文档扫描成电子文档,同样可以同步到印象笔记中进行多终端的无缝操作。这两个软件都是记录和整理知识的好帮手。

相比这两个软件,我个人比较偏爱石墨和语雀,前者可以扫描和适用多平台,后者主要是因为多在电脑边上工作,而且它对于我个人构建知识树/知识体系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而且它的编辑器也比较好用。另外,就目前而言,石墨更多是我记录零碎知识点的工具,而语雀则是我讲知识点整合至那棵“树”里面的好伙伴。

好工具可以提高效率,但最终最重要的因素依然是人。再好的工具也只是辅助,是为了节约脑力,把大脑有限的带宽留给更重要的事情上。

李敖的读书法是大大有名的,他买书一般买两本,因为他要拆书。李敖的拆书是真正的拆,用美工刀五马分尸的拆,看到的好的内容就用美工刀裁下来,贴到专属的剪贴簿上,如果正反两面都有,就要拆两本书。

如今的阅读已经向电子化大大的向前了一步,我们完全可以把学习电子化,这样不仅携带方便,一个小小的手机或者PAD就装满几个图书馆的书了,最重要的是搜索也方便。

除此之外,网易云课堂、网易公开课、学堂在线、MOOC、B站、千聊、语雀等等平台及书籍拆解的专栏都是我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总之,获取知识是容易的,收藏知识也是容易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认知。

“学而时习之”是两千多年前的教诲了,但到今天依然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法则,因为时代虽然在变,但人的大脑却没有什么改变。不过记录和复习只是构建知识体系的第一步,他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原材料的质和量。

2众术合修

很多人都在抱怨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学不过来了。像古人学富五车,也不过是现在三四本网络长篇小说而已。我们如今一个小学毕业生就轻轻松松的学富好几个五车了。因此,知识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其实也不是我们不想进行深度思考,而是来不及深度思考。

如果我们追溯到知识的源头和学习的出发点上,我们倒也不需要有多少畏惧。不管多么高深的知识,他的源头必定是有限的几个基本定理,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也并非是如百科全书式的完全复制。

所谓“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之”,我们所需要只是能能解渴的那一瓢而已。

从这点上说,学不过来的问题就可以分解为这么几个小问题了:

第一,你觉得学不过来,但是你学了吗?很多时候真相其实是这样的,看到一个有趣点,开始感到兴奋了,想要去学,于是就开始搜集资料,囤积相应的书籍。但也仅止于此了,有的是因为资料越囤积越多,早就迷失了当初想要学习的那个点在哪里了;有的是一直处于“准备”状态中,觉得自己的资料还没有搜集齐全,还不能把这门知识完美的学到手。

第二,这门知识在你的知识树中处于哪个枝丫?我们的知识都是因为相互之间的联系才成为体系的,如果不知道这门新的知识在我们整个的知识结构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那么这部分知识其实是孤子,受到噪声的侵蚀和冲击是比较大,记忆的触角也不会延伸到这里,从实际的学习效果上来讲是比较差的。

第三,这门知识的应用场景在哪里?在学习的时候,如果知识是静止的话,那它所具有的能量其实是非常小的。因此,面对新知识,最重要的问题除了寻根溯源,还需要问问自己,这部分知识具有什么样的可能性,最常用的办法是,从当前所具有的知识,能够推演出什么新的结论。我们不需要推理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发现,也不必为正确与否负责,最重要的是去推理这个动作。

但即使直面这三个问题,我们依然会有困惑,我学了多少?我正确的把这门知识放到应该放置的枝丫了吗?我还没有条件用实际的应用场景来检验知识,怎么办?

那就把自己当作老师,尝试着分享出来的。蔡叔说,当你在学习的时候,你有可能会糊弄自己,但当你要教给别人的时候,你就必须要把每个概念和相应的逻辑掰碎理顺了才行,就没有糊弄的可能了。

在做分享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照本宣科的去朗读或者背诵,必须要转译到自己的语汇体系,在这个转译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其实有很多的内容是似是而非的,并没有吃透。

分享,是一种有效地塑造自己知识形状的方法。

还有更高级的知识体系形成方法:创造。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了,正确的学习不是完全拷贝,而是转译,这意味我们不需要从最广泛的知识谱系中入手,而从实际的应用方面出发。比如绘画,我们可以直接从临摹一幅感兴趣的画开始,通过这幅画来串通绘画中的光影、造型、体积等核心知识。

这是具体的技能类学习,那么认知类的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创造。方法我们在开头就已经提供了:类比。大部分的概念是抽象的,记忆和理解都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用一个寓言或者故事进行类比的话,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了。就像香蕉与猴子的寓言很容易就把社会规则的形成过程给表达出来了。

知识存量多只不过是说明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厚度,但并不会遮盖掉我们进入知识殿堂的路径。最重要的是懂得取舍、有整体观念,还有JUSTDOIT。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3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