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

谁是锂电负极大后期

发布时间:2023/6/26 19:44:06   

去年以来,电车在国内市场的持续爆发,造就锂电产业链一大批牛股。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作为全球第一大锂电材料制造国。

国外电车要是渗透率像中国那样爆发。

产业链谁最收益呢?

当然,答案有很多,但站长说个边际改变最大的领域。

即负极材料的贝特瑞。

需求没必要分析,关键看下供给。

首先,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中95%集中于我国,是绝对主导。

所以全球负极格局=中国负极格局。

其次,负极材料竞争格局大幅优于正极,低于隔膜,略优于电解液。

年H1贝特瑞蝉联国内负极材料出货量第一位,市占率25%;

璞泰来、杉杉股份紧随其后,市占率分别为17%、17%;

CR5为83%,总体负极格局稳定,市场集中度较高。

所以赛道不错。

而负极的门道在于分类较多,但主流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

负极的门道,关键就在于这个分类。

传统意义上,天然石墨成本低、比容量和压实密度高,人造石墨在长循环、高温、高倍率上有优势。

简单来说,天然石墨胜在成本低、容量更大,人造石墨胜在循环寿命,充放电效率。

那么可以笼统的将两者消费场景分为三类:

(1)消费市场:高端消费对价格敏感性不高,人造石墨体积膨胀小且循环性能更好,占据了高端消费市场,预计在消费领域占比将继续提升;

(2)动力市场:国内人造为主,由于人造石墨在长循环寿命和快速充放电优势,海外正逐渐从天然石墨转向人造石墨;

(3)储能市场:对电池性能要求低而对成本要求高,天然石墨负极将有较好的应用场景,预计将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

当然,两者的优劣不是绝对的,天然和人造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例如贝特瑞的天然石墨,通过某些工艺或改性,就可以一定程度减少其短板。

看了上文的三类,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海外动力电池以天然石墨为主,如果海外电车爆发,贝特瑞最为受益。

贝特瑞是天然石墨绝对龙头,产能出货遥遥领先。

海外收入占比较高,近两年达40%,远高于同行。

更关键在于“家里有矿”。

天然石墨,本质上就是石墨矿开采后加工。

但要做锂电负极,不是所有矿都符合要求,国内最适合做锂电负极的矿只有黑龙江萝北、鸡西以及青岛莱西等地的石墨矿石。

贝特瑞拥有的朗家沟矿段是亚洲最大的天然石墨矿床——柳毛石墨矿床的组成部分,子公司鸡西贝特瑞和长源矿业在鸡西市布局大量天然石墨矿资源。

所以贝特瑞成本能做到最低,在天然石墨领域优势十分突出。

2、电化学储能市场的持续增长,贝特瑞最为受益。

站长在前几天写过储能产业链,由于储能是2B业务占大头。

所以成本为核心竞争力。

储能对充放电效率要求不高,非常适合天然石墨。

这两点结合起来看,贝特瑞就是“大后期”,好戏还在后面。

说了未来,再来关心下当前。

目前,国内负极行业呈现的发展趋势,叫“负极一体化”。

啥叫一体化?就是大包大揽,啥都自己干。

不过,这都是被逼的。

年,国内电车爆发,但负极产量却一路走低。

情况为何如此反常?

因为人造石墨是国内主流,但人造石墨是个不折不扣的高耗能产业。

年“能耗双控”目标较为严峻,多地相继限电限产,导致石墨化和负极产能释放受影响,四季度负极材料出货量出现下滑。

人造石墨有个关键工序,就是“石墨化”。

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烧炭”,高能耗就在这里。

石墨化产能受限,结果就是价格上涨。

所以过去委外加工,即石墨化外包,变得不太经济。

天然石墨直接材料成本占比81%,直接材料内原材料初级石墨占比约88%,其他占比约12%;

人造石墨直接材料成本占比43%,主要是针状焦等原材料成本,石墨化加工费占比49%;

负极行业趋于竞争白热化,单价下降带动单吨利润不断下行,故实现一体化生成降低成本至关重要;

而石墨化并不是技术含量多高的活,所以各大负极企业都行动起来,甩开第三方自己上产能。

神州大地,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凡是电价便宜的地方,都有负极企业们石墨化的布局。

真是前脚送走矿老板,后脚迎来石墨化老板。

能源企业赢麻了。

所以擅长天然石墨的贝特瑞,为了赶国内电车的风口。

不得不在自己不擅长的人造石墨领域,和璞泰来之类的老玩家一同开卷。

换言之,贝特瑞的石墨化之路,还有坑等着他。

把石墨化成本降下来,贝特瑞还有学费要交。

未来随着人造石墨出货占比提升,毛利率可能会下滑。

看到此处,你可能会忽然开朗,为什么贝特瑞估值就是不如璞泰来。

当然,北交所流动性问题是一方面,关键就在于国内流行人造石墨,贝特瑞受益程度还差那么点意思。

总之,虽然前路颠簸,但站长依然认为贝特瑞依然是北交所的牌面,无愧于世界顶级的负极企业。

展望未来,随着负极产能快速扩张。

拥有核心技术和优质客户的企业更具优势。

恰好这都是贝特瑞的长处。

客户方面,贝特瑞多年来处于海外电池供应链核心位置,未来产能转化为出货的确定性强。

外主流电池厂均为贝特瑞的客户,-年前五大客户中有三名为海外,分别为松下、三星SDI、LG化学,且均为年前贝特瑞开拓的客户,客户粘性较高。

这里多说一句,未来电池出货量起来,贝特瑞要吃头啖汤。

技术方面,公认的下一代负极,更高能量密度、单吨盈利高的硅基负极。

无论是专利布局、产品性能指标,贝特瑞都遥遥领先。

关键是贝特瑞是国内首家批量出货硅基负极的企业,硅基产能为吨,而杉杉、璞泰来均处于中试线阶段。

另外,贝特瑞还有高镍正极,而且发展势头很猛。

例如国内主流的NCM高镍,市占率从20年的9%,提升至21Q1的14%,仅次于容百科技、天津巴莫。

还有一款高镍——NCA(特斯拉电池正极),贝特瑞也是该领域龙头。

就不展开了。

贝特瑞、负极研报推荐:

《电气设备-动力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深度报告:一体化热潮已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2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