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墨 >> 石墨发展 >> 人类文明如何面对星际文明知识的恩泽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远处观望壮丽星空已然让我们感动,你能想象有一天人类去“摘”星吗?
现在科学技术虽未达到上九天摘星的高度,但想象力先一步到达。《摘星》这部小说中就讲述了在遥远的九千万光年之外的虫洞,有一个名叫“Paradox”的行星,它内部无法解析的高维时空吸引了人类的注意,人类决定将它“摘”回银河系。
《摘星》的作者付强是北京大学的物理学博士,也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在他的作品中,他始终用科研的态度对待科幻,用打磨实验的精神来打磨作品。这并不是付强的第一部作品,此前,他的代表作品《时间深渊》和《孤独者的游戏》都获得过不错的口碑,他也被第四届浙江青年电影节评为“未来潜力新星”。
科幻小说成功的标志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塑造的具有真实感的未来。
《摘星》是一本硬科幻小说,它的故事情节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向前推动。作者付强成功地让故事中的技术与已出版的科学成果结合。书中处处可见的是物理学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科幻小说的艺术性体现在作者讲故事的方式和小说想要传达的科学精神和思想。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的意图明确,就是摘星,但作者却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并用侦探推理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除了作品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摘星》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便是作者对意识的思考,这可以分成两个主体:星际文明、人类文明。
一、星际文明作战策略的选择本质上基于自身材料特性的思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大多数科幻作品中,外星生命都与人类有着相似的外观和品行。而这部小说星际文明成为一个晶体。它们大量微观物质单位(原子、离子、分子等)按一定规则有序排列的结构。在摘星过程中,作为“Paradox”行星的守护者,它们开始了与地球防卫军摘星小队的斗智斗勇。
首先是具有月球一般体积,尖端却是原子,主要成分是六硼化镧的巨型场发射电子枪,之后的敌人又变成能任意变换形态、任意组合的超导体,第三个敌人是一个能控制无规则运动的热运动的原子,第四个对手是具有行星尺度的石墨烯,第五个敌人是行星量级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而后拦截人类的最后一道城墙是一颗反物质恒星,它直接将高云、方慧和澜逼入目标行星体内,进入了一个无限的平行宇宙,过上了一种无限轮回的生活。
石墨烯随着摘星行动的深入,晶体文明越来越难以观测,其能量却越来越强、作战的策略也越来具有迷惑性,但它们依然遵循着唯物论的基本思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晶体文明是基于材料的特性来制定作战策略。比如超导体的作战策略就是伪装成“Paradox”行星的地表。
星际文明是有意识的微观物质这种设定十分地巧妙和神秘,毕竟夸克-胶体等离子体和反物质都是人类的猜测,含量极少难以观测。微观物质的未知性,更为它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知识的恩泽和意识的主动
面对强大的对手,人类文明也需要不断进步,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运动的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它高度依赖认知水平。
主人公方慧是一个具有超强的科学知识及技术能力的年轻科学家。她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厉害,一次机缘巧合方慧“窃取”了六个人的记忆,这六个人有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家等。因为他们的帮助,方慧才开发了全部机动兵器和ASH系统(量子纠缠态复制技术,基于这种技术人们可以重生)。
如果星际文明我们讨论的是晶体是否具有意识,那么人类文明考虑的就是如何能让我们的意识能更加强大。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大部分人被潜意识牵着鼻子走却不自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深入思考我们做每件事的深层动机。
然而,当人类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了解潜意识,让潜意识被呈现,人类的命运就被改写。方慧与脑海中记忆的对话更像是一种与潜意识对话,这让方慧不断去探索广阔的世界,拓宽“我”的认知。
人类文明意识的进步依赖于认知。不断融合的六个人的知识让方慧不断追求知识,深刻人的理性,纯逻辑性地去探究更加深层的规律。知识会让人上瘾,让人有一种窥探造物主的快感。人类对知识的贪欲其实是一种恩泽,它不断鼓励着人类探求自我,扩充着自己的宇宙。
《摘星》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是将星际文明想象成充满奥秘的微观物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