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者之一王光祖老师
笔者与王光祖老师结识于年,当时《中国研磨》杂志常与王老师约稿。第一次见面前已经知晓王老师是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研制者之一,所以心情着实忐忑,但见到他本人后我又非常意外,这样一位泰斗级人物竟然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特别平易近人。关于他的故事是在接触后的10多年里一点点丰满起来的,而这次采访让我们了解到了王老师从业至今的更多细节。不得不说,金刚石坚硬又璀璨的特性像极了王光祖老师的一生。
这位我国超硬材料行业发展的开拓者、探索者和见证者常说:“我爱超硬材料这个事业,并且爱了一辈子。”因为这份爱他献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宝贵年华,并将从事超硬材料工作视为其人生最有价值的乐趣。
01
钻石人生的开启
年,王光祖老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分到北京机械工业部工具科学研究院工作,当时对于磨料磨具产品,他知道的并不多。为了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他被送到山东第四砂轮厂学习刚玉冶炼。不到半年的时间,回北京的调令来了,这次的安排是集训学俄语,为去苏联学习更加专业的磨料冶炼知识做准备。学习半年语言后,王老师与其他同事一起去了苏联,然而因为中苏关系紧张,原本预计3年的学习时间,两年多便结束了。回国后,王老师被派到第一机械工业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工作。
正是这次调遣,开启了他的钻石人生。
年的中国发展还很落后,许多生产方面都会受制于国外的工业与技术,而金刚石是比较典型的材料,机械工业、地质勘探都离不开金刚石,要发展,中国就必须去创造自己的金刚石。
“当时安排我们从事‘’研制工作,这是关于金刚石研制的绝密课题,参与人员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保密,所以好长时间我的家人都不知道我具体是做什么的。当时参与课题的人员大都是在国外留过学的科研人员,成员组成还是很强大的,如有学高压釜的、有做普通磨料的、有做地质勘探的……还记得开始研究时有人问:做金刚石碳素从哪里来?我们说:我们来解决,碳化硅的副产品就是石墨。我们又问:高压力怎么办?他们说:有我们来解决。虽然研制之初大家对于人造金刚石制造都不足够了解,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实践永远比理论难。怎么下手呢?当时是真的辛苦。那时,王光祖老师与于鸿昌老师等年轻科技工作者不辞劳苦地跑北京图书馆及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去查阅图书收集相关资料,那时英语文献很多,他们中学虽然学了英语,但大学学的是俄语,所以读文献少不了查字典。经过一段时间的翻阅、思考、疏理,他们最终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处女作《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基础》,为顺利攻克这一高新技术难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工艺实施指导原则。
这份资料是从天然金刚石成因入手的,不仅从热力学、动力学角度对人造金刚石合成机理做了具体阐述,而且对试验研究工艺方案精心设计。诸如对压力温度的控制、主要原材料的选择原则、试块的组装形式等做了详尽说明,设计了若干方案。查阅记录最后一个方案第32次试验合成出了人造金刚石。
这份资料不仅为我国人造金刚石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金刚石行业的发展壮大起着指导作用,是一份难得的珍贵技术文献。如今,这本泛黄的历史文献珍藏在三磨所档案室。
王老师说他一直清晰的记得金刚石研制成功后的画面。
“那是年12月6号的晚上,我们很高兴,拿着合成的金刚石在工作室的玻璃上划试。第二天早晨我们向首长汇报实验成果,首长急迫的问是不是金刚石,我说可能是,并告诉其我们在玻璃上试划的事情。首长说划得好,如果成功了就是我们成果的见证。随后金刚石拿去权威部门检验,证明了实验的成功。”
说到这时,王老师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要知道,研发人造金刚石美国做了10多年,我们不到三年就做出来了。
”虽然实验成功了,但困难仍然存在,金刚石是要产业化怎么办?经过一番努力,适合我国国情的铰链式六面顶压机被设计出来了。
“六面顶压机设计出来后,工作没有停止,我们踏上了第二战场——产业化。当时作为组长的我压力很大,设计的六面顶压机总‘放炮’,实验做不成,这过程中,很多人的听力都受到了损伤,我们戏称自己是‘炮兵’,用笑谈化解着困难。经过多轮改进后,突破性地解决了高压密封的技术问题,实验终于做成了。为此单位党委书记还奖励我们每人一碗大面。这在当时是多么真贵啊!又是多大的荣誉啊!”
设备可以产业化后,立即转移到郑州,形成了产业化基地。三磨所也有了“号”这一特殊的门牌。而当年的第一台铰链式六面顶压机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的文化遗产。
02
闪耀的钻石人生
“我这一辈子很骄傲,从到顶锤设计再到50周年座谈会上专家们对我的肯定,让我觉得这辈子活的非常有价值。”
是啊,当然自豪、当然骄傲。看看王老师辉煌的履历。
第一部“”攻关方略《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基础》撰写者;
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工业新纪元创始人之一;
第一台铰链式六面顶压机试运转的参与者,高压密封技术难题的解决者,合成工艺技术的开拓者;
第一台6×50MN大型化铰链式六面顶压机试运行的践行者;
第一座人造金刚石生产厂——第六砂轮厂建厂合成工艺技术全套资料的提供者;
国际上第一本《纳米金刚石》专著,国内第一本巨著《超硬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年千字)的著作者;
第一部《中国超硬材料工业五十年》和《峥嵘岁月稠》史册的领衔编写者。
王老师说,读书写作是他的爱好。因他深知,在寻求真理和科技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
退休后,王老师仍然没有离开行业。工作至今,他著书立说共13本,达余万字。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共发表了多篇文章,译文50多篇。
王老师主编的第一本书《超硬材料合成工艺学》是为高校撰写的一部教材。机械工业部在河南省工业大学设立了超硬材料工程系,建系之初没有老师,于是三磨所派遣王老师和于老师去学校教书。
做研究和授课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
“我没当过老师,时间掌握的不好。有时候还没下课就讲完了,有时候还严重超时。不过好在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听我讲课,说我讲课像讲故事一样,我觉得这和我的亲身经历有很大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我终于能把控好课时了。”
在王老师看来,教师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外,还要教会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我常跟学生们强调,我们所做的工作必须与应用相结合,学神农尝百草,实践出真知。既要有愚公移山克难的精神,办事情又要雷厉风行,不能拖拖拉拉,我们不是科学院,不能打持久战。我们是打组合仗的,不是孤军作战,所以要有合作意识。”
虽然当教师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教师生涯的开启为日后王老师桃李满天下埋下了伏笔。
立方氮化硼是继人造金刚石问世后出现的又一种新型高科技材料。为推动我国立方氮化硼晶体生长水平的提高和拓宽应用领域,加快应用步伐,王老师主编了《立方氮化硼合成与应用》一书。
“还得之前行业内有企业做立方氮化硼砂轮,但一直做不好,最终的结论是:立方氮化硼不行。为此我查阅了很多俄语资料,包括材料及制品方面的内容,最终发现不是材料的问题,而是普通磨料的结合剂在立方氮化硼上不适用,对症下药后,问题得以解决了。”
此后,王老师还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立方氮化硼知识的书籍。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同月份,《纳米金刚石》一书出版了。
“一次我到吉林大学与苟老师进行理论研究。当时吉大的校长是我国有名的物质结构专家,在知晓我学分析化学后,他建议我拓展专业知识,学习相关技术。在他的启发下,我的研究更广泛了,还经常去参与实践。这也是《纳米金刚石》这本书诞生的原因。”
邹广田院士为王老师的这本书作了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国际上纳米金刚石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必将对我国纳米金刚石的深入研究、生产和应用的开拓起到重要作用。
在王老师的众多著作中,有一本专为家乡“鄱阳”而作的书——《超硬磨具制造与应用》。鄱阳有“金刚石工具第一村”的美名,超硬产业的崛起让鄱阳成为高科技产业基地的一员。
王老师说,他一直有个梦想:能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助力。当看到家乡人对金刚石制品的热衷时,萌生了创作一本论述超硬磨具专著的想法,以鼓励家乡的创业青年,同时也希望有更多人了解鄱阳金刚石工具的发展过程,为家乡的金刚石产业助力。
“写这些书是辛苦的,但是写完了就是甜了。把大家的知识归纳起来,为大家所用,继而能促进行业的进步,我很高兴。”
从年出版的第一本书《超硬材料合成工艺学》到年出版的《聚晶超硬材料制造与应用》,每一本书的诞生都承载着它的历史使命,更凝聚着超硬人对行业的那份忠诚。
每一本书都是超硬行业的重要资料。那些看似冰冷严肃的文字,背后都深藏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听着王老师的讲述,我们沉浸其中……
耄耋之年,王老师仍然精神矍铄,清晰地记得每一本书创作的过程,也记得每一位合作者为书籍做的贡献。
说着、笑着……无论是思想还是话语,能明显地感觉到,王老师的身与魂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超硬行业。
03
无止境的钻石人生
别看如今王老师已经退休多年,但常年著书立作、参与行业会议、了解企业动态,他对行业的发展情况非常熟稔。在谈到行业的整体情况时,王老师总结道:
中国超硬材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生产、信息与营销体系,拥有若干年产上亿克拉超硬材料规模的集团公司,从而使中国人造金刚石产量跃居世界之首,成为世界人造金刚石生产大国,其产量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但不是强国,高端产品尚需进口。我们拥有世界生产人造金刚石的超高压高温压机的庞大机群,是我国人造金刚石年产量能够稳居世界领先位置的重要物质基础。组建起了国家级的工程中心、企业技改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超硬材料及其制品的开发和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由于超硬材料产品品种的系列化、多样化和专用化,促进了超硬材料制品的大发展,而超硬材料制品品种的发展则为应用领域的拓宽提供了条件,这样一来使得传统产业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乃至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和源源不断地开发出各工业技术领域所需求的新型技术产品。
但我们也要看到行业发展中的不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超硬企业在生产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装备不够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品种单一,品质属中、低档,且质量不稳定;缺乏产品品质技术评估标准;应用技术水平不高,且范围窄,高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少涉足等。
当然,每个行业从诞生到繁荣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那么未来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走势是什么样的呢?
王老师说:“未来纳米金刚石和CVD金刚石薄膜的用途会越来越广泛,他们的性能比普通的磨料磨具优越许多,在很多应用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将成为现代高技术、现代新型工业、现代军事工业领域的宠儿。此外,金刚石量子技术、半导体技术都有待去研究并产业化和实用化。有人认为,当金刚石产品普及后,人类物质文明就会更上一层楼,乃至达到巅峰,进入永恒的‘钻石时代’。”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超硬人的努力。王老师也为每一位奋斗在超硬行业的年轻人留下了他的寄语。
“人活着,要丰富多彩,要有价值、有意义,随时随地不忘让自己充实些,这是对人生最好的诠释。要永不屈服,要勇于挑战,不让人生留有遗憾。科学研究工作者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要使自己跟上知识的发展,研究人员的准备工作是永无止境的。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我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生涯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我虽耄耋之年,但仍以此告诚自己。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不能靠一个人的劳动。百分之九十五的科学技术都要靠集体,不能搞单干,单干没有生命力。殷切期待超硬材料行业的年轻专家学者们发扬超硬人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为我国超硬材料事业向更高、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保尔·柯察金有句话是对人生最好的总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王老师说,这句话对他的影响特别大,激励了他的一生。
“我认为,人活着要有梦想、有激情、有目标、有野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更应如此。”末了,王老师铿锵有力地说道。文末,附上王老师为他钟爱一生的事业所创作的一首《钻石赞》
钻石之史,源远流长,
长盛不衰,青春永存。
钻石之源,高悬太空,
深藏于地,无边无垠。
钻石之谜,百年探索,
面纱被揭,方知是碳。
钻石之靓,绚丽多彩,
璀璨夺目,精妙绝伦。
钻石之誉,材料之王,
宝石之皇,科技之星。
钻石之性,集力热电,
光声一体,无与伦比。
钻石之能,无坚不摧,
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钻石之恋,典雅浪漫,
高贵华丽,权势象征。
钻石之用,前沿科技,
新兴工业,人类文明。
钻石之富,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人定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