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墨 >> 石墨介绍 >> 教师杨龙每一次实验都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杨龙在进行实验。新华网潘越摄
如果让西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杨龙再选择一次,他还是会选择走上科研这条道路。
分子模型配件。新华网刘东摄
年,一篇和导师合作的关于功能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论文的发表,为快速检测人体绒膜促性腺激素(孕妇怀孕的指标)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方向,也让在云南大学硕博连读的物理化学专业学生杨龙,初识到了科研的魅力。
杨龙组合分子。新华网刘东摄
超分子、石墨烯……这些看起来生涩难懂的化学物质,对于杨龙来说,就是一块块新大陆,每一次撞击,合并,都能迸发出不同的火花。
杨龙在翻阅书籍。新华网曹明摄
怀着对化学分子极大的热情,杨龙在云大读书时就在一些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影响因子累计90,加上共同第一作者及第二作者发表的SCI,累计影响因子超过,是云南大学毕业的博士中发表SCI及累计影响因子最多的一位。
实验器具。新华网潘越摄
年6月,杨龙被西南林业大学以四层次人才政策引进学校工作,自此,杨龙的研究领域从广泛的化学分子,一直到了纳米材料电化学的相关领域。
实验材料。新华网潘越摄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先后主持人社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农业联合专项等项目6项……在超分子功能杂化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及应用方面,杨龙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应成果。
实验用品。新华网潘越摄
为了把所学的东西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多次考察后,杨龙发现,云南有一些很有特色的东西,比如草乌、野生菌、茶叶、咖啡,中草药等等,如果工作人员一直用传统手段去检测其是否残留有毒有害物质,那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情。
杨龙在实验。新华网曹明摄
杨龙想开发出一个能够快速识别有毒有害物品的微型化检测器件,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在任何环节、任何现场来检测这些成分。
杨龙在观察实验效果。新华网潘越摄
在多次实验对比后,杨龙发现一些超分子主体有分子识别功能,这项功能与纳米材料有机结合后,可以运用到光电传感领域里,成为“超分子光电化学传感器”。
杨龙在秤重样品。新华网曹明摄
据杨龙介绍,“我们是否接触到了有毒有害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构建这个传感器,快速检测出来。”这项发现不仅让杨龙打开了探索的新大门,同时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青睐。
杨龙在看论文。新华网潘越摄
可这仅仅只是第一步,对于杨龙来说,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杨龙认为,“做这些材料不复杂,要怎么去多方位思考,筛选合适材料,开展相应实验才是最难的,简而言之就是,你的ID要怎么去设计?”
杨龙在准备实验材料。新华网曹明摄
“这个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要去翻阅大量书籍,了解不同领域,”杨龙说,他每天早上都要去了解关于自然科学领域里最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自己最相关的文献研究,之后结合自己所做的研究,一点点对比考查,反复佐证,最后选择出一个最合适的材料。
杨龙在实验中。新华网潘越摄
和单一学科不同,超分子传感器涉及有机合成化学、材料化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科研人员如果只了解单一学科,就很难有所突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学科。
杨龙在做实验。新华网曹明摄
仅仅只是做出“超分子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实验项目研究书,杨龙及其实验室学生就经过了无数次实验,一个分子,有时候要测试几十次、几百次,甚至测试1个月,2个月。杨龙深信,这项实验成功以后,不仅能够提高测试有毒有害物质的速度,也会给人们在农业、医学、司法领域方面带来极大的便捷。
杨龙和团队讨论。新华网曹明摄
科学家不是一天就能成长起来的,年出生的杨龙认为,兴趣和热爱是每一次实验、每一个数据走向成功的催化剂。所以,作为教师,杨龙常常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半个月,杨龙就召集学生开一次组会,让大家对一些文献或者研究来进行讨论。
杨龙指导学生试验。新华网潘越摄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去观察每个学生所适合的方向和感兴趣的地方,之后一点一滴地去引导学生,培养他对研究领域的兴趣。
杨龙给学生讲课。新华网刘东摄
“科研工作没有捷径,要趁着年轻,尽可能多做出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杨龙说,“哪怕一生只发明出来一项技术,但只要这个技术真正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这就够了。”(完)(新华网刘馨蔚范芳钰/文潘越曹明刘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