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

方李莉后农业社会一个中国可能率先进入

发布时间:2023/2/23 21:34:51   
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a_4791312.html

本文转自:中国小康网

方李莉,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后农业社会”概念关乎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思考,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主要是指围绕着知识和创意组织起来的文化性生态经济,其关键集团是科学家、智能化工程师、网络专家、文艺工作者与媒体人。这是一个由更加庞大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和人文社科知识分子相结合所组成的队伍,其中轴原理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推行创意优先,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生态化和知识化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提出的背景与科学家提出的“人类世”有所关联,如果这一概念能够成立,将会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还是一个可以实践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能够为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带来一个探索和讨论的新空间,或许能够成为东方人对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理论贡献。

“后农业社会”概念的提出

“后农业社会”概念,首先是基于这样一种问题意识:在全球范围内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工业化的乡村,是否有必要进入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社会?众所周知,以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城市化发展模式由此产生。如果说这一模式是集中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那么,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以石墨烯、基因、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否会改变人类现有的生存模式?是否能够通过网络和智能化生产引发一场绿色革命?这条绿色革命的道路究竟会通往哪里?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笔者尝试提出“后农业社会”的概念,用以表达人类将要进入的新的发展模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与科学家提出的“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有所关联。21世纪初,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PaulCrutzen)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用以指代人类活动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变后开始的一个崭新的地质年代;年5月,国际地层委员会(ICS)人类世工作组(AWG)投票决定用“人类世”来命名当前人类所处的地质年代,并以20世纪中期作为其时间起点。“人类世”概念的核心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它带来的启示在于:人类的无意识活动自20世纪中期以来成为改变生物、地质、化学、循环和地球系统的最重要因素;而且,人类对地球和生物圈的影响自20世纪中期以来升级了人类活动已逐渐成为地球系统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由此,科学家们开始从“地球界限”(planetaryboundaries,也可翻译为星球界线)的概念来思考问题,旨在强调人类活动一旦越过了某个界限,将会推动地球系统进入一种危险状态。这样的思考是在追问,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是否有能力采取相关措施切实维护“人类得以安全活动的空间”?以往人类被等同于一般生物体,其社会性和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现在我们看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人类能够通过文明转型来应对环境问题,因此我们“不但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需要考虑的是,在地球系统大框架之下,能否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发展融为一体,以求得人类具有的人文性、社会性与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物理性、生物性形成交融、互动与平衡?这首先需要广泛的跨学科研究,地质学家、海洋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正在尝试进行国际合作,共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相关研究者也应该加入这支队伍。行动以观念为指导,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作为研究人的行为和人的价值观的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影响人类存亡的关键以及可能发生的损失,有必要一道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应有的贡献。

多方合作或将促成一个新的文明模式产生,那就是“后农业社会”的发展模式。“人类世”的概念使人类具备了更加高远的文化视野,我们不仅学会如何从“全球”看“地方”,同时也具备了从“星球”看“地球”的宏大视野;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对地球所产生的破坏能力,也让我们看到人类有可能产生的延缓地球被破坏甚至主动修复地球的能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许意味着化石燃料驱动的工业时代即将结束,人类正在探寻“后碳”时代新模式。“后碳”时代来临的希望是新兴绿色能源的出现,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源等,而油料作物、林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也能够被转化为能源。新能源的出现不仅让人类具有改变能源危机的可能性,同时还能够改变人类在城市集中生活的社会构成方式。毕竟,可再生能源遍地都是,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集中在某一处进行收集呢?如果不需要集中发电和集中生活,人类现有的社会结构就有可能产生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是新能源的出现导致的,还包括互联网的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预示着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也就是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传统、集中的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分散经营方式所取代。

人类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还没有来得及完全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第四次工业革命又在发生,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融合了数字、物理和生物系统,其主要驱动力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这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发展趋势,正在引领全球创新浪潮,迅猛地改变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并将超越现存技术革命,带来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具有复杂性、变革性和分散性等特点,是一系列各种人才互联互通的活动,目的在于转变社会经济体系结构。新兴技术的“大众化”能够为每个个体提供机会,促使其参与塑造这些技术的发展模式。在智能化时代,多数脑力和体力劳动最终将会被自动化技术所取代,但复杂的认知技能如创造力和情商等,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被取代。因此,在一段时期之内,运用创造力和情商等技能的就业机会仍将不断增加,如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信息专家和公共关系专业人员等,他们将会成为重塑地球系统的重要群体。由此,人类将进入一个以生态为主导的“高科技”与“高人文”合作的时代。

这是一场由人类重新描绘和建造未来的新契机。我们可以预见的是,由于网络技术与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结构正在由以往的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模式,转而向扁平式的分散化、小型化、多元化的模式发展,这种新的模式具有某种农业时代的特征。在农业社会中,人们主要生活在散点式、小型化的熟人社会中,工业化以来,人们逐渐迁徙至由大量陌生人组成的城市中生活,目的是能够在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城市里共享资源和信息。但是未来交通和物流的便利以及新能源和网络的普及,将使人们不需要集体供暖、集体供电、集体消费、集体娱乐、集体生活,而是可以分散于任何不同的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中学习、工作,同时,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网络的普及似乎让我们又重新回到那个传统的熟人社会之中,虚拟社区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6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