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墨 >> 石墨前景 >> 蔡洪平怒怼董明珠500亿造芯片胡说她真
来源:金融界网站
8月11日,在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汉德工业促进资本主席蔡洪平评价董明珠亿造芯片:很荒唐!董明珠这么胡说是不懂科学,根本不懂芯片是什么!
蔡洪平表示,造芯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根本不是你钱投进去就能有产出的,“我们以前国内报纸上经常充斥着院士们经常吹牛,报喜,其实在材料上根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蔡洪平还指出,中国对新材料的研发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是合格率需要解决,这个跟设备有关。第二个是可靠性要解决,精度要解决。第三是设备要解决,一定要有设备。有了设备以后再往上走。我们设备哪里来?我们设备技术跟上也是很大的瓶颈。
他认为,在应用材料领域,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格力而言,或许低估了研发芯片的资金成本,同时也将会时刻考验着格力自身的综合实力,但假如在不久的将来,格力拥有了属于自己研发成功的核心芯片,那么这将会影响到格力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命运,甚至利于未来格力的全球化加速布局。
今年5月,央视2台财经记者专访了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她表示格力要长期持续发展,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也就是芯片技术。董明珠表示哪怕花亿,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6月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霸气宣称:“我们一年芯片的产值就要40亿以上,接近50亿,但目前为止我们用的大部分芯片还是进口的。我们自己已经小有成效,争取明年我们的空调全部用上我们自己的芯片。”
日前,在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品牌对话”活动上,董明珠还称,格力未来几年要投重金搞芯片研发,不能让别人卡脖子,不能受制于人。企业跟国家的命运是不能分开的。企业不能简单地考虑,做这个项目能赚多少钱?要考虑,通过这个创新,能不能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对国家有利。所以,我们要搞芯片。芯片投这么多的钱,哪年能赚钱我也看不到,但是我解决一个保障问题,天塌下来,我自供。要不然,别人没芯片给你,空调做得再好也没用。
以下为蔡洪平发言全文:
蔡洪平:非常同意苏刚校长的观点,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新材料的进化史,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等等,下一个时代是什么?很多说法都有,我认为这个时代是对的。
我有两个问题,我们作为一个投资人、商人,我们看到两大问题怎么解决,这是大家需要讨论的。新材料是推动人类文明和当代科技进步很重要的东西。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我们在投的过程中,凡是我们想投一些新的材料公司,我想我要不要跟科学家走,我永远要听他们说什么,但是我真的不愿意投什么,因为这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举个例子,很多例子可以说明,现在半导体材料的硅,现在形成的砷化钾等等,这个是新的有前景的东西,投进去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远远超过我们的投资周期,我们从投资角度时间的有效性和技术材料研发和商业化的长时间是不成正比的,这是第一个很大的瓶颈。
第二个很大的新材料,我再举个例子,现在无人驾驶车,我去年还大胆在旧金山坐了一次无人驾驶车,上了高速,开到80迈的速度,停下来一看根本没法用,这就是人工智能,后来开玩笑说人工智能听他们说可以,讲故事可以,一旦投资一定死的,这是我们从商业角度。但是这样对科学家不公道,他们做了很多贡献,那个车开完以后,上面雷达扫射,下面芯片处理,后面已经烫的不行,三分之一的电都被计算烧掉了,先不说多贵,有科学家告诉我他们正在做14纳米的芯片,可是14纳米的芯片做出来以后,谁帮你留片,排留片要排半年以上,而且这么小的规模可能也不够,为什么帮助四你做留片,甚至真的要跑上动态的,在多个无人驾驶的场景下,计算各种不同场景的结果和算法出来,14纳米都不够。后来有几个科学家很好,发明了扫射的时候固定的楼房和树不需要扫,只是动态的物件,对车发生危险的扫射一下,所以变成了小雷达。但是这些都需要新材料的跟进,都需要芯片。所以我看比如说芯片14纳米、7纳米,但是真的投进去看不到边界,这是我们蛮苦恼的事情。
第二个是一个法律瓶颈,怎么样能够从商业化推动新材料的应用,这是我们对科学家唯一做的事情,否则很多科学家出来的东西,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跟我说过去很多新科技没有被应用就淘汰了,没有被验证的东西可能没有生命力,最后的效果是要检验你对社会的贡献和应用的可能性,这个问题是要解题的。
第二个题,有些科技理论出来以后,最后计算瓶颈没法解决,怎么样做生产就是一个问题,现在说到14纳米,我看光科技都要做很大的调整,有的几乎超出人的极限,我在德国看了一个做半导体光科设备的一家企业,它几乎就是在这种想象力,比如说多少微米的,最后怎么做成功产品,里面最要命的两个问题是,一个是稳定性,还有一个是合格率。这个稳定性不解决、合格率不解决,没有一个商人会用你的。我们看到中国有些人做(英),日本有人做了很多年,有两个老板,一个死掉了,一个癌症。我的家庭是做化纤的,碳化过程中的均衡度,96%的合格率,这家江苏的企业做出来了,T也做出来了,T也做出来了,T也做出来了,合格率只由60%。所以那个老板在三年前见我的时候说不敢晚上去卫生间,12点以后去了卫生间就睡不着觉,他已经投了几十亿元进去。
中国对新材料的研发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是合格率需要解决,这个跟设备有关,跟IP有关。第二个是可靠性要解决,精度要解决。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内以前,不是现在,报纸上经常充斥着院士们经常吹牛逼,报喜,厉害了我的国,在材料上根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我看了蛮痛心的,很着急的,他们通常把一个论文以为就是技术,他们把中科院评院士当成待遇,后来很多人跟我说当了院士以后没有成果了,我不相信这句话,但是确实是这样。材料这块在中国的应用上面,特别是在中国,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两周前我看了深圳和宁波的科技企业,我发现今天为止所有的装备都是进口的,比亚迪是在16年前一手帮的忙上市的,我当时很感受的,当时进入半自动化生产线做出了电池,电池是做锂电池,我们伴生的生产线可以做这样的电池很不错,但是在一个月前我参观的时候傻掉了,这么好强的企业家最后电池生产线全是智能化的,没有工人,他最后设备是多万美元,没有一家是中国的,这么好强的十多年前电池革命的人,今天做电池的他要做,电池密度很重要,要到以上,甚至到以上,最后已经不是人可以操作的,一定要有设备。有了设备以后再往上走,到以上,我们设备哪里来?我们设备技术跟上也是很大的瓶颈。
两大技术,一个是技术要跟进,装备要跟进。这两个不跟进,另外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再好的东西拿来以后,我投了德国的做汽车轻量化的材料,45秒钟到50秒钟一个零部件就出来,分量比铝还要轻,可是王传福就跟我说的很清楚,蔡总,没问题,但是我希望你轻一公斤的质量不能增加我30块钱,这个砍就很麻烦,现在车2.5吨是不够的,电池一吨不能降材料,以后可能以后会降,重量1.5吨,所以要把钢铁产品变成化工产品,化工产品要求非常高,这样的话里面材料的要求也非常高,这里面问题来了,用了材料以后,一公斤两千人民币真的不敢用。所以我们一起思考和一起努力,来解决推广过程中的问题,怎么去克服。
刘科:非常感谢,其实我回国这些年来也感觉到,中国在新材料和新能源的投资方面有很多的炒作,前些年电池材料,包括石墨烯,其实最后大家都是一败涂地,因为本身这个东西的研发周期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资本是没有这个耐心的。包括中国的芯片,到最后变成一个Knowhow,最后开发一套工艺出来,我们很多创业公司是没有实力没有时间去做这个的。
蔡洪平:还有在中国国内弥漫着非常庸俗的完全非科学化的议论,从年开始很多人说你们是,国内有一个毛病稍稍有格局就去炒股票。像前两三个月看到很荒唐的做白色家电的女企业家说我要花亿做芯片,后来说是董明珠,她真的不懂科学,这是一个漫长的科学,多方的合作和全球化的合作,我觉得这个东西没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