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

青铜器鉴定必备知识铸造辨伪

发布时间:2023/2/22 4:40:26   

中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远溯到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古代青铜器,古朴凝重,造型典雅,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

中国青铜器贯穿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史,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青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古代青铜器的合金成分是辨别真伪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代青铜器是以一定比例的合金冶铸成的。不同的时代,青铜器的含铜量是有差异的。比如,商代青铜器里,铜一般占70%以上;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青铜成分中,铜锡比例一般为79:21。

宋代以后的青铜器,含锡量减少,含铅量增加,还加入一定量的锌。明清以及民国时期,铜器基本上都是黄铜铸造。

一般来说,器物含铜量越高,其氧化程度就越深,锈斑块也就越厚。

青铜器的锈蚀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很多,比如范铸法、分铸法、失蜡法,等等,但是范铸法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铸造方法。限于时代特性,青铜器造假的热,大多不使用范铸法。

作为文物鉴定的必备知识,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范铸法。

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器成品。

范铸法将一件器物的模型分成若干范块,有内范和外范。

铸造时,把数范合拢,将铜液注入内范和外范的间隙中。这间隙就是所谓的铸痕。陶范结合处,无论怎样都会留下范痕。需要注意的是,青铜器耳、足、腹下部或底的隐蔽处的铸痕、铸疣(yóu),是无法磨不掉的。

范铸法示意图五铢钱的陶范

用陶范法所铸器物的范痕,与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失蜡法、贴蜡片不合缝所显现的痕迹相比,是截然不同的。用失蜡法铸造时所留下的痕迹是凹陷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失蜡法呢?

古代中国的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失蜡铸造法最初是应用于青铜器物的一种精密铸造方法。工匠们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对蜂蜡模具进行精细加工,从而制成复杂的铸件模具。

模具制好后,再用耐火的泥料等材料填充模具的空芯部分形成泥芯,并进一步对模具包敷制成外范。外范固化定型后,对整个模具加热烘烤,蜂蜡受热后熔化并流失,这时整个铸模就变成可以浇铸的空壳。铜水灌注在“空壳”的模具内冷却后,便铸成器物。失蜡法制成的模具造型可以达到玲珑剔透的镂空效果。

目前,失蜡法仍然是用来呈现金属制品最精美细节的方法。

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

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内外范之间有铜片支撑,以固定器壁厚度。这种铜片留在器物上,称为垫片。有时铸造时还需留有气孔,铸出的器物上就会出现小孔,铸后再补,器物上就会出现补痕。

补痕和垫片痕迹不同,哪里有孔就在哪里补,而垫片有规律地分布在器物的下腹和底上,同时避开花纹和铭文。

此外,垫片用的是碎铜片,与器物的合金成分不同,反映出来的地子、色泽也不同。

用陶范法铸成的青铜器,器壁的厚度不匀。陶范每每嵌入器足、耳、柱等内部,空隙小的往往不会取出。范土经过烘烤,通常呈现出红、灰两色,都很坚硬。

后世制作假青铜器时,翻砂过程中,也会在青铜器上留下泥土,由于翻砂时在泥土中增加了适量的石墨和有机物,因此,这种土呈现出黑色,与范土截然不同。

观察是否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要看青铜器是否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就是是否有“线”,也就是看合范处是否有对合的范痕。

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通常在器物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砂眼,一方面是由于铜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失蜡法是整模铸造,蜡胎严实,没有出气孔,往往有铜液灌注不到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个小缩孔。

总之,我们从铸造的角度进行青铜器鉴定时,一定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5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