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墨 >> 石墨资源 >> 宝碳石墨bullGGII
预测六价格端
GGII预测:产能利用率不足竞争策略+规模化降本,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年将继续降价30%左右。年回顾:年,燃料电池成本快速下降,并超出市场预期。GGII调研发现,包括膜电极、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氢循环泵、空压机等核心材料及关键部件价格均有明显回落,同比年降幅在20%-50%。其中,电堆价格下降30%以上,膜电极实现20%~30%降价,空压机下降一半,氢循环泵价格降为1~2万元/台,国内氢循环泵相比进口产品可便宜70%以上。随着9月份“以奖代补”政策的发布,电堆企业竞相降价,国鸿氢能、氢璞创能、雄韬氢雄纷纷将百台级电堆价格降至元/kW以下,使得系统价格低于元/kW成为可能。年复盘:根据GGII调研,年燃料电池系统单价低至余元/KW,电堆单价低至元/KW左右,两者主流出货价格同比年下降30%左右。据GGII分析,燃料电池系统降本的主要推动力在于,电堆和BOP成本均实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电堆的成本大头——膜电极价格年出现30%左右的降幅。BOP价格也同比出现下降,例如增湿器受益于国产化替代,降本效果明显。此外,国内氢电产业链各环节处于持续扩张状态,商业定价策略的考量、头部供应商下游需求量的提升带动的规模化降本,均是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降价的影响因素。预测七关键材料及零部件
GGII预测:三大关键材料中,催化剂、质子交换膜预计年进行批量化上车应用,最难啃的骨头只剩下碳纸,预计要方能实现上车。年回顾:核心材料方面,催化剂方面,苏州擎动、济平新能源等国产催化剂已经实现小批量上车,但催化剂主流市场份额依然被外资企业占据。质子交换膜方面,搭载苏州科润质子交换膜产品完成上车公告,东岳未来氢能万平/年质子交换膜产线正式投产。气体扩散层方面,通用氢能建成国内第一条卷对卷连续化生产GDL产线,首次批量交付下游客户验证,但尚未实现上车。值得一提的是,气体扩散层所用到碳纸原材料核心技术仍掌握在日本TORAY、德国SGL和美国AvCarb等少数企业手中,碳纸及原材料成为关键材料中最难啃的骨头。BOP方面,年国产空压机市场份额超过90%,氢循环部件国产化产品占比超过80%。增湿器仍以进口产品为主,国产品处于验证中,预计年国产增湿器可实现批量上车应用。因此GGII判断,乐观估计到年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有望完全实现国产化。年复盘:核心材料方面,东岳未来氢能的质子交换膜,济平新能源的催化剂均实现数百台的批量上车应用,国产化在“以奖代补”的促进下进入提速阶段。气体扩散层方面,以通用氢能为代表,产品仍处于验证阶段,预计年可实现批量上车,符合此前预测。BOP方面,空压机、氢循环部件基本国产化,国内头部增湿器厂商出货量超过台,实现数百台级别的上车应用。预测八燃料电池技术
GGII预测:国内外技术差距进一步缩小,体积功率有望突破5.0kw/L,单堆功率超过KW。年回顾:年主流电堆企业相继推出大功率产品,电堆体积功率密度纷纷超过或达到款丰田MIRAI电堆水平,与行业标杆技术差距进一步缩小。随着国内膜电极功率密度提升、金属双极板流道设计的优化,预计年在性能指标上会有媲美丰田MIRAI的产品出现。此外,年国内有超过五家企业电堆功率超过KW,随着空压机等BOP产品配套功率的升级,年国产电堆峰值功率有望突破KW。年复盘:年,以捷氢科技和氢晨科技为代表的金属板电堆企业相继推出KW以上的电堆新品。年10月,捷氢科技发布的捷氢启源M4H电堆峰值/额定功率分别达到/KW,峰值/额定功率为5.1/4.2KW/L,寿命达到1h,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丰田MIRAI电堆水平。同月,氢晨科技对外披露,H3系列单堆kW大功率电堆已经完成性能测试,并于年1月正式对外发布,其峰值功率密度高达6.0kW/L。预测九销售车型
GGII预测:年燃料电池客车、氢电重卡二分天下,其中客车销售占比将保持在60%以上。年回顾: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的《燃料电池汽车月度数据库》统计显示,年1-11月份合计销量为辆,其中燃料电池客车销量为辆,占比89.4%,燃料电池专用车销量为辆,占比仅10.4%,客车成为了年示范推广的绝对主力。年是备战年北京冬奥会的关键年,冬奥会期间投运车辆以客车为主,加上各示范城市群大多以客车作为前期示范重点,预期年氢燃料电池客车的销售占比将保持在60%以上。此外,根据“以奖代补”政策,示范推广车型向重卡倾斜,因此氢能重卡将在年密集落地进行示范运营,销量迎来一波小爆发。年复盘:根据GGII发布的《燃料电池汽车月度数据库》统计,年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共辆(交强险数据),其中客车和重卡车型占比分别为55%、41%,合计高达96%。与年相比,客车占比同比大幅下降,重卡上牌销量占专用车的94%,同比增长%,是商用货车的绝对主力车型。此外,乘用车出现数十台批量级的示范应用,是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一个亮点。预测十市场竞争
GGII预测:国内外企业同台竞技,外资进军中国氢电市场愈来愈近年回顾:丰田、现代、博世等外资品牌纷纷发布新的燃料电池产品,并通过成立合资公司、与国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制定进军中国市场的计划。GGII认为,通过氢能城市示范群,以奖代补鼓励自主创新,强强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加速国产化替代;另一方面,敞开大门鼓励外资进入,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可以对“卡脖子”的高端技术突破起到催化作用。年复盘:年,现代汽车、HexagonPurus、博世(中国)、丰田汽车、弗吉亚(中国)、康明斯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在中国落地氢能业务,投资布局领域涉及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瓶、电解水制氢设备、催化剂等产业链环节,计划总投资金额超过亿元。资料来源:公开资料、GGII,年1月外资品牌企业的投资落地,有助于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并引发鲶鱼效应,促使国内氢能及燃料电池企业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从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高工氢电聚合氢能和燃料电池先驱,打造产业信息交流平台,有意加入交流群者请添加,敬请注明您所在公司及主营业务,并附名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