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

阅读者丨真实的谎言

发布时间:2023/1/26 21:34:55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661155.html

“一个人能够怀抱理想坚毅前行,一定在心中有着一份不忘的初心。一个人逐渐放弃对某个组织的希冀,并非是因为对理想的动摇,而是对于组织愚蠢的政治惯性和其成员的自私本质无可奈何的心灰意冷。”——题记

年4月26日凌晨1:23,乌克兰普利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4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苏联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在此次事故中,总共有31人遇难,这一数字直到苏联解体前官方也没有做出改变。苏共最后一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里曾写道:“切尔诺贝利事故,或许是加速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官方公布的遇难者人数,苏共最后一位总书记的政治遗言,这一切可以用一部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影片名形容-《真实的谎言》。

最近因为HBO的5集同名电视剧的热播,我才开始对切尔诺贝利事故产生了兴趣。对于号称最大程度还原真实历史的这部美剧,尽管从演员的形象设计到场景的布置,都用心独特,但对于一个天生的怀疑论者,我始终觉得这无非又是一部美帝国主义的政治宣传工具。目的在于丑化苏联共产党,抨击苏共的官僚体制。真实的切尔诺贝利是怎样的?如果能从一个苏联人嘴里描述出来,或许才能称为“还原”,于是我找到了S.A.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著的《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下了这本纪实文学,年作者凭借此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热播的那部美剧参考的蓝本便是此书。《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自传。作者没有借助任何的文学修辞手法而只是用当事人访谈的方式进行了创作整理,以一种纪实文学形式在历史的亲身经历者口中记录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部简体版是第3个译本,据说是删减最少的,这本书之前更为人所熟知的另一个名字是《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全书的主体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第1部分:“死者的大地士兵的合唱”;第2部分:“被罩着的花环人民的合唱”;第3部分:“悲情赞赏的孩子的合唱”。每一个部分没有必然的关联,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也没有逻辑上的必然顺序,如果非要总结出其内在的规律,第一部分的口述记录是以参与救灾的消防员、士兵、科学家为主;第2部分以受事件影响的当地百姓为主;第3部分以受灾难影响的孩童为主。整本书记录得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地“小人物”的故事,作为“小人物”的苏联消防员、抢险队员、普通百姓,通过记录他们的默默死去或是生不如死的经历,通过这些无数鲜活的讲述,无数深埋多年的欢笑和眼泪,无数无以言表的悲鸣,无数杂乱无序的思绪,无数难以控制的激情,经过提炼和淬火的心灵写作,展示了一幅真实和不可复制的人类史上的伤痕。

根据《人民日报》年4月27日第6版公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遇难人数为人,而同时根据最新一期绿色和平组织的评估,受事故影响,全球间接死亡人数为9.3万人。因为核泄漏中的放射性物质衰变周期长达年,究竟会有多少人因为切尔诺贝利最终走向死亡永远都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无论如何“31”被证明是一个彻头彻底的谎言,其实谎言这个主题至始至终笼罩在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前前后后,笼罩在当时苏联社会的上上下下。

正如事故初期,苏联领导层隐瞒了灾难的实情,所以人们根本没有足够的防护备,“小人物”只穿着雨衣就冲上了抗灾现场;面对那些英勇无畏的士兵,苏联的将军告诉他们辐射剂量的副作用,只需多喝几瓶伏特加就会消除;面对当地百姓,苏联父母官告诉他们,只需离开家园三天便能回家;面对世界各国的质疑,苏联的总书记告诉他们只需要多点时间,局势已经得到控制。而说这些话的同时,当地领导人都服用了碘,他们同样把自己的孩子从辐射中拯救了出来,公务外出时他们都佩戴了订做的口罩,在郊区有专供他们的牲畜,每天母牛都有编号,专用的土地,专门的监测,苏联最高的领导人中,有的只是动力工程师、涡轮工人、政治工作者,但没有专家,更没有一个物理学家。在这个国家中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服从,这里的游戏规则就是如果你不迎合上级,就不会提升你,就不会发给你休假许可证,就不会给你别墅汽车。因此,谎言就如同这个国家硕大的军功章和各类名目繁多的荣誉称号那般成为了事实的遮羞布。所以苏联领导层才会隐瞒了灾难的灾情,将军们才会愚弄他们手下的士兵,父母官才会欺骗注定一辈子都无家可归的百姓,戈尔巴乔夫才会向全世界撒了个弥天大谎。

那么留在切尔诺贝利的难道只有谎言吗?至少在《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中,我还读到了真实的一面,这些真实就源自于书中那一个个口述历史的亲历者,源自于那些舍生忘死的消防员、士兵、医生、科学家,源自于人类最朴素的价值观和英雄主义情怀。书中有一段文字记录了当时流传在救灾现场的一个笑话:他们把美国的机器人派到了落满放射性物质的房顶上,工作了5分钟就停下来了,又派去日本的机器人上去干了9分钟就停止工作了,最后派去俄罗斯机器人却工作了两小时。这时对讲机里面说:“伊万诺夫列兵,你可以下来抽根烟了。”当时多名士兵被分配到的任务是在落满放射性石墨碎块和融化沥青的屋顶上,每人用45秒时间跑过去、捡碎石、装上车、丢下来、再返回,将军们告诉士兵只要不超过45秒,对人的身体就没有危害。事实上,完成这一系列动作至少需要几分钟时间。士兵们随身携带的剂量计一分钟就已经爆表,而这剂量计的测试上限是伦琴。但即使如此,这些年轻的士兵依然以远远超过规定的时间自愿在屋顶上加班加点。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两个士兵,其中一个人生病了,但即使如此,他还是说让我来,而他已经去过屋顶上一次。另一个在屋顶上挖坑,他的时间到了却仍在挖,指挥官对他挥手说下来吧,可他跪在地上还在玩,他必须在顶上开一个洞把垃圾卸下来,所以他没有站起来还继续挖,最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一级伤残,当作者问他们两个当初后悔吗?他们说他们的生活就是哪里苦难,哪里危险,他们就在哪里保卫祖国。

一个叫做沃多拉日斯基的直升机飞行员在已经受到超过安全剂量的辐射后,本应撤退的情况下,坚持又训练了33个飞行员,自己完成了多次飞行任务,投放了两三百吨的物资,每天在反应堆上空米处飞行4到5次,为了使投放物命中着火点,他把头伸出了机舱,靠肉眼来观察。当时在政府委员的工作会议上对这项任务的描述是:每完成这一项任务需要牺牲2~3人。名来自莫斯科、基辅的矿工在狭窄的隧道中冒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推着小车往反应堆底下前行,那里的辐射量达到数百伦琴。事故发生后一度有发生核爆炸的危险,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谁深入水中打开底部的排水阀门把反应堆的冷却水排出,三个小伙子自愿站了出来,跳进水中多次下潜打开阀门,拯救了整个欧洲。事后政府许诺的汽车公寓早已忘记,只是给了他们每人卢布,而他们到临终前也没有向政府索取什么。

一个牺牲自我的人,通常并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个体,他们渴望成为主角,此前他们是一个个没有台词的人,不能说话的配角,没有属于他们的剧情,只是作为背景存在。后来,他们突然间成为了主角,渴望着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我对这些小人物英雄主义行为从心理角度的剖析。人应该受到激励,受到鼓舞,人们需要理想,然后才会有一个强大的国家,香肠成为不了理想,把冰箱塞满也成为不了理想,或许上述这些认知才是在那个迷雾环绕、充斥着谎言的世界里唯一存在的真实。

作者:黄栋

由市文明办、新民晚报社联手读者·外滩旗舰店发起“读书、读城、读可爱的中国”征文活动已经正式启动,优秀作品将定期在新民APP阅读者“栏目以及读者书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2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