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墨 >> 石墨前景 >> 燃烧自己,照亮美帝明知反俄是损人不利己,
欧盟,一个一言难尽的国际组织。
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在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伴随着一声可怕的巨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火光冲天,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没有第一时间引起苏联高层重视,但爆炸过后的两分钟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二消防站的28名消防队员就在接到火灾警报后迅速出动。
由于不知是反应堆爆炸,这些消防队员按照正常火灾进行扑灭,很多队员甚至都没来得及穿上消防制服就冲进了火场。
而彼时的核电厂,不仅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粉尘,爆炸抛出的放射性石墨也散落在地面,辐射量早已超过伦琴,而普通人一生总共接收的辐射量也不过0.1伦琴。
因此仅仅过了几分钟,这些消防员便纷纷出现视线模糊、呕吐等症状,遭受恐怖辐射的他们因为细胞迅速死亡,内脏出血不止,皮肤迅速脱落,很快在极端痛苦中陆续牺牲。
而更恐怖的是,在辐射导致细胞迅速死亡后,他们的意识仍然保持清醒,可以说眼睁睁地看着死神降临,比当场牺牲承受了更多更大的苦难。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一场真正的人道主义灾难,核事故爆发后,欧洲乃至全球都检测到了放射性粉尘,数10亿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同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也成为一场可怕的政治地震,摧毁了乌克兰和苏联的最后一丝好感,红色帝国在5年后彻底烟消云散。
苏联解体作为二战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对昔日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而言是涅槃重生的历史契机,更是险些万劫不复的巨大灾难。尤其是俄罗斯,虽然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桎梏,甩开了中亚五国的包袱,但因为自身的体量依然恐怖,再加上不得不继承苏联的仇恨和债务,所以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日子过得可谓相当清苦。昔日的苏联加盟国和卫星国,不仅爱莫能助,反而追随西方国家围追堵截的脚步,将俄罗斯逼得身无长物。
俄罗斯能走到如此尴尬的地步,除了寡头集团这些吃里扒外的硕鼠,更有北约和欧盟的劲儿使一处。从苏联时代开始,它们就密切配合,左冲右突,高举颜色革命的大纛,在苏联解体后将俄罗斯逼到走投无路。
只是,在尴尬的俄罗斯面前,美国和欧盟却有着不同的嘴脸,尤其是欧盟,欢欣鼓舞的背后,是一言难尽的复杂情感。
作为昔日的国际政治舞台中心,西欧和东欧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除了基督教分裂后西欧天主教和新教与东欧东正教的针锋相对,由于东西欧地理环境的天差地别,两个板块的水火不容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根据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的观点,西欧因为山海相间的地理环境与地处亚欧大陆西端的区位特点,自古以来就是海权帝国的摇篮,典型代表如英国。相比之下,远离大洋的东欧则成为陆权帝国的起源,典型代表如沙俄。
由于海权帝国与陆权帝国在思维方式与发展道路的南辕北辙,因此双方的矛盾自然不可调和。
再加上13世纪蒙古骑兵自东向西的风卷残云,并统治东欧年光阴,“噬土成性”的传统从此注入俄罗斯民族的基因,因此当带有蒙古特征的沙俄异军突起并成为东正教的拥趸,西欧世界对沙俄这些“白皮鞑靼人”的深恶痛绝也达到了高峰。
只是,欧洲虽小,但矛盾俱全,除了天主教新教世界与东正教的矛盾,西欧各国之间也多有龃龉,尤其是英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海权帝国与作为半海权帝国的法国与作为准陆权帝国的德国的矛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根本原因。
一战作为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虽然一口气摧毁了四大帝国,但西欧作为世界政治舞台中心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甚至在一战后达到了巅峰。
但一战也标志着西欧各国综合国力的日薄西山,美国和苏联的综合国力则如日中天,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的彻底没落则触手可见。
年6月22日,经过长达38天的漫长抵抗,法国最终向纳粹德国投降,从此“没人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的梗流传甚远。
彼时的西欧也许不会意识到,当法国下定决心举起双手后,不仅让法国承受了几十年的嘲讽和戏谑,更标志着西欧作为国际政治舞台中心历史的彻底终结。
当兵威正盛的苏军与美英盟军会师易北河,战后的欧洲格局也正式被改写。
通过这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苏联在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后,成为消灭纳粹德国的中坚力量,并借助反攻实现了输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建立了与资本主义阵营旗鼓相当的社会主义阵营。
而美国因为“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国”的特殊区位,在二战期间最大限度避免了战火蹂躏,综合国力一日千里。在二战将西欧世界糟蹋得处处断壁残垣时,理所当然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哥大。
于是,美苏一跃成为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地处美苏中间的西欧反而在政治上被边缘化。
二战前的欧洲,除了本土实力强悍,遍布五大洲的广阔殖民地也是西欧国际地位的最大支撑。但二战后美苏在加班加点地针锋相对时,也在携手推动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对英法等西欧各国形成了釜底抽薪的沉重打击,从此属于西欧的时代正式成为历史。
为了避免被彻底边缘化进而泯然众人矣,西欧各国痛定思痛,最终作出了抱团取暖的历史性决策,于是从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法德宿敌和解,西欧一体化正式上马。
彼时的美国早在二战结束后的年推出了旨在遏制社会主义阵营扩张、打击西欧无产阶级运动、控制西欧经济以及消化二战“爆兵”库存的“马歇尔计划”,不费吹灰之力地将西欧纳入了美国的经济版图;更在年主导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配合战后美国在西欧各国的驻军,形成了凌驾于西欧头顶的严密军事体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欧虽然节省了国防开支,但却失去了最基本的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的抱团取暖,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表示不屑一顾。
在英国看来,虽然身在西欧,但美国却更加慈祥和温柔,所以英国情不自禁地选择了“亲美弃欧”。但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让英国彻底明白,虽然早已顺势拜倒在美国的牛仔裤下,但美国从未正眼瞧过这个忠心耿耿的小弟,于是灰头土脸的英国死乞白赖地加入欧共体,提升了欧共体的实力。
对于德法这对欧共体的领袖而言,英国的回心转意固然难得,是欧共体不可分割的重要钱包,但也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患。毕竟作为如假包换的“离岸平衡手,欧洲搅屎棍”,英国最喜欢的就是欧洲大陆的烽烟四起,最接受不了的就是欧洲的九九归一,为了这个目的甚至“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所以英国的加盟是欧共体的财富,更是欧共体的灾难。
果然,当年苏联解体,冷战格局烟消云散,国际矛盾昨是今非,美国和西欧的关系也情不自禁地微妙起来。
虽然两者意识形态高度合拍,甚至种族都血脉相连,更因为苏联携手并肩。但因为没有了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压力,作为苏联直系继承者的俄罗斯又不复超级大国之勇,于是欧盟再也不是美国的小可爱,而是美国的新公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和欧盟的关系逐渐貌合神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被彻底边缘化的最终目标,理论上欧盟最适合的选择就是利用冷战格局结束的历史契机,摆脱美国真正成为国际格局的重要一极。
事实上欧盟也确实努力了,趁着苏联解体在东欧形成的权力真空,欧盟迅速向东扩张,体量迅速膨胀,理论上有了更多挣脱美国控制的希望。
但问题是,欧盟“东扩”首先大大降低了德国在欧盟大家庭中的体量比例,让这个事实上的领袖越来越力不从心;其次东欧穷国的加盟虽然大大增加了劳动力,但也给其它成员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福利压力,且东西欧的经济差距,大大激化了欧盟的内部对立;最后,欧盟东扩扩大体量不假,但却被美国深度绑定。因为北约东扩的脚步紧随其后,这些东欧国家本着“经济上倚靠欧盟,政治上指望美国”的原则,在挤破头加入欧盟的同时,也顺势倒入了北约的怀抱。
所以欧盟的努力非但没能摆脱美国,反而与美国越拉越近,于是欧盟最终放弃了抵抗,重新成为美国的附庸。
那么,为何努力几十年,欧盟却主动选择一夜回到解放前?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
欧盟的命运,从二战结束前就已经由美国注定,此后不管欧盟如何努力,其结果也是毫无意义。
冷战后的欧盟也许还有东山再起并再度傲立风口浪尖的梦想,但肯定知道什么叫“形势比人强”。年科索沃战争对欧元的摧残,年阿富汗战争和年伊拉克战争拖欧盟下水的挑战,年希腊债务危机的冒险,年克里米亚危机的打脸以及年英国脱欧的不欢而散。每一次危机都是美国精心挑选,目的就是为了让欧盟“身垮志残”。
面对美国的布局谋篇,欧盟真的没有任何方案,即便是戴高乐时期成功赶走美国驻军的法国,也不得不接受美国的排版。
所以,欧盟只能继续在美国裹挟下在反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得到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消防员一样的死亡答案。
欧盟作为27个国家共5亿多人口的集团,不可能没人明白被美国忽悠的结局有多惨,但美国控制的欧盟从来不止军事和经济,甚至包括了媒体和环保理念。所以白左的政治正确不是偶然,背后从来都是美国的煽风后又把火点。
在静夜史看来,欧盟最可怕和尴尬的地方在于:冷战后的它们,面临的从来不是向左或向右的二选一,而是无论怎么选,都是通往死亡的殊途同归。
虽然追随美国反俄不会当场去世,但却会和受强辐射的消防员一样,眼睁睁地看着死亡降临而无能为力。毕竟,仅仅是俄罗斯的天然气能源,就足以让欧盟在制裁的路上首先瘫痪,进而导致出身未捷身先完。
欧盟从未感觉美国的高价天然气有多香甜,但当自己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对着俄罗斯按下了制裁键,那么欧盟的死亡也就为时不远。
年横空出世的“一带一路”倡议,从长远来看绝对是欧盟的夹缝生存路线,但早已被美国控制舆论的欧盟,最终做出的都是作茧自缚之选。
所以当前的欧盟,最大的贡献,莫过于燃烧自己,照亮美利坚。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美国的霸权。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