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墨 >> 石墨市场 >> 碳硅负极,让石墨负极成为历史
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炒肝
去年的锂电圈,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正极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的装机好戏时,负极的玩家们也在悄悄努力,力图惊艳所有人。
这惊艳众人的武器,就是硅基负极材料。
概括地讲,负极企业积极研究下一代负极材料的原因无非就两点,一方面是下游动力电池出货量受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猛增,前途一片大好(近五年负极材料复合增长率达到40%),玩家们都想用差异化的材料,抢占负极的下一块高地。另一方面就是随着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石墨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的贡献已经接近天花板。
天花板一来,剩下的就只能是内卷了。所以玩家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这不,产业化的脚步就是这么迅速。美国Amprius近日就宣布,第一批硅碳负极材料锂电池率先问世,能量密度远超特斯拉的Model3(高了73%)。
硅碳负极问世(界面新闻)当然了,了解马斯克的人就知道,他绝对不是坐以待毙、任由玩家超越的人。我们团队曾经介绍过特斯拉的圆柱电池(详见锂电黑科技加速负极革命,狂人马斯克再造传奇?一文)。提到这个电池,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它是大号的电池,但是这电池背后,殊不知也使用的是硅基负极材料。硅碳负极电池量产(新浪财经)你看向的只是蓝蓝的天空,但马斯克看向的是浩瀚的宇宙。话说回来,硅基负极材料真的就那么完美无缺吗?在新一代负极材料的道路上,都有哪些玩家在迎难而上、拼命向前呢?今天笔者就带你一探究竟。01
锻长板、补短板
毕竟是新一代的负极材料,这里就多介绍两句(也为下文埋个包袱)。
负极材料作为电池的四大天王之一(正负极、电解液、隔膜),其比容量(单位重量活性物质所能放出的电量)对提高电池能量密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曾无可厚非地认为负极材料就是石墨(人造石墨的比容量是~mAh/g)。确实,去年石墨负极地出货量比例超过了98%。
负极材料分类(《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Ⅷ)——负极材料》)而硅基负极呢?目前硅基负极的比容量较人造石墨高出了约mAh/g,且硅的储量也很大,安全性会更好(不容易出现锂枝晶导致电池短路)。在石墨负极比容量达到界限的情况下,硅基负极找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据报道,它对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在8%以上。长板既然已经很明确了,能不能产业化就看技术的短板是不是致命了。其实,硅碳负极也不是第一天出现的。90年代日本就成功研制了以石油焦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这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这项技术也没有走出实验室的大门。所以它的问题在哪里呢?现在又有什么解决方法呢?1
一充放电,就膨胀
硅在充放电时,由于硅晶体是正四面体结构(石墨是层状结构),所以更容易膨胀,膨胀率可达到%。这会让电池变得更加不稳定。谁也不想让自己心爱的座驾成为一颗定时炸弹。如何破解呢?硅纳米化结构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膨胀过程中可以更好释放应力,避免破碎。硅膨胀示意图2
首次循环效率较低
我们一般用首次库伦效率(简称首效)衡量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能力的高低。且随着硅含量的提升,首效越来越低。这就好比跷跷板的两端,你得找到一个平衡。这种平衡的方法就是预补锂,即在负极中预先加入少量的锂,来补充副反应和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形成过程中消耗的锂,这就能提高首效。预补锂的作用(中国知网)打个简单的比喻,就好比请客中怕重要的客人不够吃,你索性就多点几个菜,未雨绸缪以防万一,总比亡羊补牢要好。02
未来有多美,竞争有多残酷?
既然硅碳负极的问题一点一点正在被解决和优化,这就意味着产业化的道路离我们越来越近。目前,各大玩家主要将硅碳掺到石墨中,混合使用。
从各机构的预测中,硅碳负极的渗透率拐点将从年开始,到了年预计的出货量将达到2.2万吨(这个数据在年才有0.6万吨),70%的复合增长率,你不心动吗?
硅碳负极出货量预测(GGII)笔者觉得,能给出这种高增长的预测,必然是行业玩家的共同努力铸就的。下游的整车厂中,也开始对这种技术的前景逐步看好。特斯拉走在产业化最前列。国内玩家比如国轩高科()Wh/Kg的电芯已经首次应用了硅负极,同时具备吨硅碳负极的生产能力。广汽()埃安AionLX采用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续航超过公里。蔚来也在电池技术上使用了硅负极。动力电池技术路径(天风证券)产业链上下游供给和需求的相匹配,才是形成产业良性循环的充分必要条件。下游认可,技术突破,优点突出,让上游的负极玩家们开始安心加速产业化进程。比如现有石墨负极的代表贝特瑞()(目前国内市占率第一,出货量7.5万吨)、璞泰来()、杉杉股份()等均开始谋求转型。当然了,还有像刚才讲到的国轩高科这种电池企业也开始向上游延伸。除此之外,还有玩家以再上游硅材料企业的身份切入,比如硅宝科技(019)、石大胜华()、新安股份()等等。分蛋糕之势愈演愈烈。布局硅碳负极的国内玩家(公司公告)最后,我们以贝特瑞、璞泰来、硅宝科技和博迁新材(积极开发上游纳米硅粉的研发与推广)为例,分析一下各家的财务表现。从ROE(净资产收率)三因子分解来说,可以看出硅宝科技的ROE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是源于其净利率的上升,再背后的逻辑是年有机硅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其成本上升。贝特瑞的ROE持续下降,直到去年下游需求大幅增加后,业绩才有了好转,从股价就可见一斑。玩家ROE汇总目前来看,随着一些追求黑科技的下游玩家们纷纷开始装载硅碳负极,让其产业化之路越来越平坦。如果一切顺利,不出现黑天鹅事件,不出意外其他整车厂也会逐渐效仿,明年或许就是量产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