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墨 >> 石墨优势 >> 6万人消失无踪,一小镇从地图上被抹去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暗潮汹涌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世界格局重新洗牌。主导利益划分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却领导着各自的军事集团,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冷战。
刚结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新中国,并没有因为和平的环境而松懈。在国际上暂时还不太能说得上话的我们,深深地记住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年,国内很多科研人员以及一些武器专家以及科研骨干人才突然不见。其中包括专家、研究院以及各地抽调的部分士兵,共计约人。(数据来源于《探秘地下核工程》)
原工程兵53师的黄正春、曾长根、唐冬华等名湖南籍战士便是这六万人中的一部分。还未来得及洗去抗美援朝战火硝烟的他们,便又接到了新的秘密任务。
这些整建制专业的退伍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再次打起背包,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踏实了远离家乡之路。
黄正春和他的战友们一路西行,坐火车来到重庆,没作丝毫停留,下火车后便行军至朝天门码头,乘着敞篷货船顺着长江而下,到涪陵后又逆着乌江而上。
船只行驶在绝壁深沟之中,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重庆涪陵市白涛镇。而这一住便是十几年。
年4月,随着我国国防科工委下达的一纸解密令,世人才知道这群消失的六万人,背负着的是整个国家核工业的命运:在涪陵白涛秘密修建地下核工程。
核工程在当时是机密工程,为了不泄露工厂地址,工程中心专门成立一个团的编制来负责警卫和保密工作。
所有在职员工,不论单位,都签署了各项严密的保密协定,不得泄露项目位置。同时职工家属一律不准靠近厂区,员工只能回家探视亲属。
就连白涛小镇居民也被纳入了管理范围,凡是小镇上出现了行动诡异,或者是违反管理规定的人,不论住址,一律将其迁离白涛镇。
当时我国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费尽周折在西部大山之中来修建核工业基地呢?
这还得从当时的国际环境说起,二战结束后西方国际一直将中国视为美苏争霸的角斗场。而当时美国和苏联大搞军备竞赛,大量生产原子弹。
60年代,美国和苏联都拥有核武器,虽然处于和平年代,却对周边国家形成了巨大的核威慑。
而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我国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之后,妄想进驻我国大连港口,被我国拒绝后,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年6月,苏联以和美国达成禁止核试验协定为由,终止了对中国的所有援助,中苏正式决裂。
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属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功突围了列强对我们的核封锁。
但实验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想大力发展核工业就必须建立核工程基地。
为了阻碍我国研制核武器,美军一直在我国沿海一带骚扰窃听。年8月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军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战火延烧至我国南海区域。
面对这样长时间的军事威胁。毛主席在随后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中多次指出: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命脉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很容易就暴露在敌人的监视和军事威胁下。我们要在每个省都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同时一些重要的军事工程项目将建设在西南大后方。
这就是著名的“三线建设”,是在我国中西部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年,周总理正式批注,在重庆市涪陵白涛镇建造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学名叫“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也就是为制作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
负责施工建设的就是从中央军委下达命令特调而来的部队。这在当时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就算是参与建设的职工,也不知道自己建设的是什么项目。
乌江古称涪水,春秋时巴国在此建都。整个白涛镇山高谷深,林繁木盛,隐蔽性极强,符合当时中央“靠山、近水、分散、隐蔽”的战略方针。
在毛主席的批示下,为了保证隐秘性,白涛这个小镇在选址后便从地图上消失了,襄渝铁路改道绕行白涛镇,绕过平地走山洞,而且附近也不设立站点。
直到年54师奉命撤离白涛镇,整个坑道施工从立项到完成花了整整八年,八年来六万人不停歇连轴转,参与着架桥铺路、挖洞埋线等建设工作。
多年后解密文件下达,工程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才被展示在世人面前时,大家才知道,当年这六万人在这大山之中挖了多么大一个“洞”。
工程总建筑面积占10.4万平方米,洞体内部结构复杂,路管交错,其中大型洞体共有18个,洞体之间的道路、其他导洞、支洞以及隧道、竖井等共计条。
其中所有洞体纵深加在一起长度约有20余公里。有单个洞体最高的高度达到了79.6米,单边墙体宽度为25.2米,洞顶拱顶高31.2米。单个洞体面积便达到了1.3万平方米。
这些数据在平地上看起来很普通,但是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在地下进行的。在地下挖出一个如此构造分明、面积庞大、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的工程,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一个人工奇迹了。
地下核工程在70年代总投资便超过了7.4亿元人民币,要知道在六十年代我国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不过是亿元左右。
这相当于花费了百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来建设一个地下核工程。在年,地下核工程的工程构造还荣获了国家科技大会奖集体奖。
当然地下核工程除了内部构造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隐蔽性,如此舟车劳顿地把工程选址定在这个西南地区交通极为不便的大山小镇之中。
同时设立如此高的保密等级,如此繁琐的保密措施,就是为了让一切都秘密进行,不让西方势力发现工程地址从而打压我国核工业的发展。
所以地下核工程整体军工洞体都紧靠着乌江,背靠着武陵山,以山水为形。同时整个地下工厂都隐匿在此起彼伏的小山包之下。
从外看,白涛镇就是个山清水秀的普通小镇,地面上除了笔直高大的排风烟囱外,没有任何其他工程痕迹。
整个工程最核心的构造,便是核反应堆。地下工程最大的洞体也在其中,也就是反应堆的主厂房,主厂房在地上共有九层区域,是控制核反应堆反应以及监控调配数据的核心区域。
其外部是由筏板基础以及安全壳区域构成,主要是用来防护核心区域以及防控核原料泄露。
反应堆内部则是由反应大厅、反应大锅、中央控制室构成,依次分布在反应厂房的九层之中其中核反应大厅从三层通往九层。
单层大厅便高二三十米,这里有大量近一米宽的“工型”钢做的支架,绕成了一个正四方形,支架下是工艺管的圆形插孔,密密麻麻的放置了个工艺管道,这是核反应的核心区域。
在工艺管道旁有一个1米多宽的防辐射沟,里面铺满了专程从云南运来的重晶石沙,核工程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指标便是风险控制,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
核反应堆的底部,位于主厂房的三层,是一个圆形锅状的池子,这就是整个工程的反应大锅,连接池子的是一个弯着腰才能通过的两寸多厚的铁门,铁门之后又是一个又长又狭窄的回型走廊。
池子上部口径的直径在20米左右,整个池子的深度为5米。里面按照着负责生产的生产泵、负责调控稳定的控制泵以及突发情况时对失控部件及时制止的安全泵。
而核反应堆的顶部,位于主厂房第九层的是中央控制室,这里是整个工程的中央大脑,大厅中央是一个灰色的控制台。
控制台的侧面记录着自己的来历:“年7月,生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城开关制造厂。”控制台上密密麻麻的安放着各种按钮、开关,顶部是一个年制造的紫光灯。
而控制台的后方,是控制室的计算机系统,这台大型计算机,占了整整三面墙多达平方米的面积,高度为两米。
显示器上有几个直径两米的圆形显示屏,上面会显示各个部位的数据以及状态。
整个地下洞体都建立了覆盖保护层,其中进洞深度为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米,核心部位的厂房覆盖层厚度均在米以上。
所以洞体能抵御万吨当量的氢弹空中爆炸冲击以及0磅的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是一个十分坚固的地下堡垒。
工程在当时运用了国内最顶尖的设备和技术,当时中央对其定位主要是作为甘肃工厂的后备核企业。
根据规划工程主要生产核燃料,而并非核原料,其反应堆是石墨水冷反应堆,用途主要是生产和发电两用。
工程是我国三线建设这段不可磨灭历史的重要代表性工程,其建设也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
年2月,地下核工程项目被叫停。一代人投入巨大心血修建的核工程项目,却从未正式投入生产便被停止了。
18年后这项工程被揭开,但仍有很多人对政府的这个决策感到疑惑不解,投入7.4亿元巨资,前后总共动员六万余人参与建设该项目,十余年的建设周期,为何最后是这个结局。
其实叫停工程的决定是有道理的,任何计划都是具有时代背景的,而决策者就应该随着局势而调整。
当继续地下核工程获取的产出小于付出的代价时,终止这个项目也是理所应当。国家下令停止地下核工程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是因为科技在进步,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地下核工厂,建设周期过长,长达18年,而且位于涪陵白涛的工程主要是以生产核燃料为主。
在60年代时对于我国生产力普遍落后的情况,建设这样一个核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使用的核技术以及配套设施设备在80年代末甚至是90年代已经落后,持续使用产出利益低并且维护成本高。
同时80年代以来,世界的军事科技水平都在突飞猛进,由于新一代的侦查卫星定位功能十分强大。
所以使用固定发射井的路基核武器不再具有战略威慑作用,反而会在战场中成为活靶子。当时我国已经初步完成车载核弹发射、核潜艇等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能力了。
像涪陵核工程这样的地下洞穴式的核工厂也就被时代所淘汰了。
其次是国际局势的改变。下令修建地下核工程时,我国正处于美苏争霸的重要时期,而且当时我国前有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严密的核封锁。
后有苏联的停止援助并且施加核威胁,所以我国才决定在三线腹地建设核工程。
但是8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持续上行至友好状态,而苏联一方却落入了与美国军备竞赛的圈套,同时还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国家实力大幅削弱,已无力对我国构成全面威胁。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背景下,减少军事开支,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经济发展当中去,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
直至停工,工程已完成了85%的建筑工程以及60%的安装工程。
宣布停建后,厂区的工作人员也渐渐地搬离大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一小部分工程中修建的洞体也被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选作物资仓库利用起来。
年4月8日,中国国防科工委以科工密办()14号文件正式同意对重庆涪陵白涛镇的工程解密。这个被掩藏十余年夫的6万余人的心血,终于在世人面前揭开面纱。
得知工程解密的消息,时任涪陵区旅游局局长的程仁杰意识到,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旅游资源,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中国唯一解密核反应堆,这样的标签太抢眼了。
随后涪陵区旅游局联系了暨南大学对洞体改造景区做可行性报告。而根据暨南大学在之后完成的报告中提出,洞体作为旅游开发,需要投资2亿元。
投资额过大,涪陵区因为一时找不到投资方而被迫暂停景区开发计划。
但由于修建三峡大坝后乌江水位持续上涨,依江而建的工程地下洞体遭到了江水的侵蚀。
建峰集团因此获得了国务院三峡办公司一笔千万元的资金,用于改善洞体的电力设施以及道路维修。
经过几年的修整和改善,年4月,重庆涪陵政府正式将这个地下核工程洞体打造成旅游项目,摆在了世人的面前。
“工程遗址”已经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且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一声令下,六万人奋不顾身离开故土。“”至今已经化作一个历史名词,作为三线建设大浪潮泛起的一朵浪花,这里面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三线建设者推动着时代奔涌向前。
他们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无怨无悔,做出了最伟大的牺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添砖加瓦。一直等到年国家正式解禁,他们才能正式向家人、朋友提起这段难忘的经历。
在很多参与工程之中的职工眼里,工程洞体是一个人工奇迹,在这里承载的历史记忆,是无法以介绍旅游项目的方式讲述清楚的。
记得刚到涪陵时,战士们并没有住的地方,黄正春就和数百名战友就住在当地农户家里,由于人多,地方实在不够,有的战士甚至住在了猪圈里。
但是战士们从来不会被困难吓倒,战士们动手建起了一排“干打垒”的简易工棚,再到后来陆续建立了数十栋家属楼,由于地下面积稀缺,所以居住楼面积小,没有厕所,厨房也都是两三家合用一个。
为了保密工作以及方便生活,他们还在厂区内建立了酱油厂、面粉厂,并且公安局、医院、学校一应俱全。
地下核工厂土建工程师靳文国,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光。
据他回忆,被召集到地下核工程这个项目之后,一到岗位便是连续很多天的保密课,保密课程上完还得宣誓,坚决遵守保密协定,之后还有关于保密的考试。
项目中所有的工程师都只能看自己的图纸,不得共同谈论、分享自己的项目信息。就连工作时领的笔记本都被一一编号,下班不能被带走,要上交保密科。
年过六旬的白涛镇居民舒美曾经是参与兴建核工厂的一名普通职工。
从下令修建召集民工到宣布停建,她一直都居住在镇上。看着每天游客进进出出的洞体,她感慨时代的变迁,她说:
“以前洞口附近,成分不好的人都要被迁走,每天24小时都有军人站岗把守,一般人都无法靠近。工程当时对外称做是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招民工修洞时,对每个人的政治成分都有非常严格的考察,每个人都会被问到,家人是干什么的,什么学历,甚至是朋友、同学等有交集的人都会被调查。”
舒美老人还回忆到,当时厂里曾经有个大学生违规,告诉了厂外的人如何传送技术资料,被同事检举后就被调去烧锅炉了。
郭镇川曾经是工程测量队的职工,据他回忆,自己每个月想往家里寄工资,信封上都不能写详细地址,整个核工厂都有一个统一的邮箱编号“重庆市信箱”。
郭镇川在年与白涛镇的一名女教师结了婚,在当时组织上十分关心郭镇川谈对象的情况,而且对方还得获取组织的认可。
郭镇川在工厂工作了近十年,却没交到什么朋友,对周围白涛镇也一无所知,医院、学校、市场一应俱全,基本与外界完全隔绝。
同事之间也不能闲聊,不能打听为什么部门工作,工作内容是什么。所以很多长年一起工作的同事,相互之间却所知甚少。
而坚如磐石的洞体背后,还有72名年轻战士付出了生命。负责挖掘山顶的54师的工程兵,在那个年代依靠着简陋的钢筋、大锤和炸药,一点点地在大山深处掘进。
施工时常常遇到冒顶、塌方等工程事故,而一出事,战士便是凶多吉少。由于保密协定,这些烈士有的死后家人都不知道。
那段壮丽的岁月应该被世人铭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需要被传承。那一代军工人,把梦想埋葬在了大山深处,给新一代建设者们上了生动的一课!